足球服是黑金的国家队-足球黑金球衣
急求一篇关于足球职业改革背景的文章
所有重大的历史皆因一些偶然的小事而起,包括中国足球。中国足球离不开中国体育大背景,而中国体育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背景,不说原罪,但中国足球的原问题,在于中国体育的原问题。
1952年夏天,新中国正在发生很多事情,抗美援朝、土改、我军28团飞行员李汉英勇击落美机两架,还有一件就是芬兰要进行第十五届奥运会。当时苏联、波兰、匈牙利都组队强势参加,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小兄弟的中国接到紧急通知也仓猝组队,因为当时新中国正面临着“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封锁、军事上随时准备斗争”的严峻形势,而体育正好成为冲破包围圈几乎是唯一的突破口。中国人前往了,那时还没有姚明、郭晶晶,好多只是学生、教师、公务人员、军人。那一届,社会主义老大哥们在奥运会上强悍的表现让中国人深受震憾,由于一些偶然的接触,在饭局上,在训练场,在选手村的过道上,我们得知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有一个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叫“体育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存在,用行政力量调动全国之力保证了体育竞争力。
回国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上代表团向汇报了这一点,而立刻指示成立“国家体委”,在当时这不仅是体育的事情,更是打败国际势力一种办法。元帅成为国家体委第一任主任。中国体育的起源就是这样,虽然毛主席曾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可实际上毛主席还有一句更实质的号召:“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我们的体育长官是从军队里来的,建制也是从军队里学来的,管理模式也是军事化的,稍微有心的人应该注意,直到现在足球队员们还习惯直接称呼教练员为“某指导”,叫“某教练”证明你是外行。中国体育军事化来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奥委会对运动员参赛资格限制很多,但军队里的士官、士兵除外。说到这里,你就不用再怪中国足协动不动就军训,剃平头,宣誓,整个体育大部队都这样。
如果当时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饭局或过道里碰巧知道社会主义“体委”这一建制,或知道了也没把它当成向的重要汇报项目,中国体育也许不会走上“举国体制”这一条长达半个世纪的路,“举国体制”之于中国特色的乒乓是行之有效的,但之于中国足球,必然会阴差阳错跟随“体育大部队”却最终成为掉队者。
元帅是个狂热的足球迷,很上心地去搞了足球,后来中国队派队去匈牙利,学了很多好东西,可没人提及,匈牙利人技术天赋为全世界称道,但它的足球体制很快就被证明很落后,匈牙利进入六十年代末期就被世界潮流淘汰了,我们当初学习匈牙利的队员们成为足球管理者后现在还在用那一套进行足球训练和市场运作。
一个对比:陈毅元帅是个围棋高手,一高兴他就去搞围棋,多年后中国围棋终于成为世界顶级高手,可对足球痴迷热烈的元帅在去世后几十年也没见到中国足球腾飞,却几乎消绝了。两大元帅,搞围棋和搞足球的效果大相径庭,不说明两个元帅的工作能力高下,只说明围棋这个相对小众的东方运动和足球这个当世第一大运动的复杂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例子告诉体育总局内部的保守领导们,直到现在还企图用举国体制来管理足球,连这么伟大的元帅都没做到,您行吗。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五十年中,世界足球运作体制发生天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英国的那些教会和老爵士们退得差不多了,中国却还在沿用五十六年前的行政管理方法。
但无论如何“举国体制”很快给中国人带来激励,1953年,世界青年友谊运动会,印尼归侨吴传玉获得游泳冠军,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赛场上升起。当时很多外国人都不知道五星红旗是哪个国家的,纷纷可以想见这次比赛给新中国人民的骄傲感。“体育成为政治符号和手段,既是中国遭受多年政治隔离的结果,更是100多年屈辱历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无法选择。”北体大教授易建东总结得很好,其实到现在,中国体育也没有脱离当年思路,北京奥运成为展现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一个舞台,人民很激动很幸福,因为我们必须这样选择。
“足九篇”的开始我只是想追溯一下中国足球的“来历”:上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对于“足球”并不是为了建立足球机制,而是为跟随“体育大部队”进行政治和外交上的突破,没有人会想到为这么复杂的一个运动制订属于符合它本身规律的长期计划,它只是大部队中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兄弟而已,但人们对它独特的性格、方法、命运,毫无察觉。
关于中国体育的原问题以后再说,我的“足九篇”里主要从中国足球的来历开始,再从这个来历进入到讨论为什么它五十六年来一塌胡涂,它只是中国体育的一个小跟班了,这也是我常说它不是足球而是“蹴鞠”的原因。
当然,中国足球也有幸福的时候,那就是1992年“红山口会议”,关于这个被称为足球“遵义会议”奠定的市场基础、职业赛制、人气提升等积极意义不用细述了,我只想提醒的是:那其实不是职业足球或市场本身的觉悟,而是自上而下的一次准行政命令。当时正处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大力发展市场改革的时机,“红山口会议”有这么高规格的***物亲自参加会议但并没有真正市场高手参加,这本身说明问题,王俊生能够迅速打开职业联赛局面并非他本人的能力,在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中国足球》中提及,当时伍绍祖、袁伟民都亲自过问了这件事情,顶住了国家体委内部反对的声音,王俊生说,当时他有种强烈的历史参与感,彻夜难眠。
但是,这次改革并不是国家体本身需要的,是在“各行各业深化改革”的指示下进行的,中国足球只不过从当初体育部队中的小兄弟充当一回急先锋,官方名字叫“试验田”。所以当政治经济出现敏感变化或者相关***物退下来时,它就可能从“试验品”成为“牺牲品”。
有一种悲哀是好多足球专业人士还在怀念“红山口”,红山口是个给中国足球带来职业气息的会议,可它远远不是足球在中国自觉的革命,和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后迅速在指示下成立“国家体委”没有实质性区别,它唯一的积极意义是,让中国足球尝试了职业联赛这一深受市场考验的赛制。
但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概念,自上而下”保证了每一次改革的迅速性和决断力,但当问题“自上而下”出现时,整个改革也会出现问题甚至倒退,因为它依赖的不是本身的生命力而是行政力。在郎效农先生的博文证明了一件事,“正当足球改革准备深入开展的时候,原国家体委却发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指令——足球改革突破口的任务已经完成,目前没有进一步改革的任务,于是,希望中的所有进一步改革发展的计划和设想,不得不戛然而止,随后又宣布成立‘国家体委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以‘促进足球协会实体化建设”的名义,变相取代了足球协会管理体制。”
所有历史大事件都起源于一件小事,所以其实1997年才是中国足球迄今更重要的分水岭,只不过人们忽略了,1997年初莫名其妙就从体育官方高层“足球要降温”“足球无小事”这些说法,那年袁伟民在一次足协新闻常委会上当众严厉训斥了《足球》总编严俊君,起因是《足球》渲染了职业比赛中的问题。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国家体委一把手会这么激动,后来才知道,在四年之后,中国体育最高行政机构就悄悄把暂缓深化职业足球改革作为领导之间的默契,也证实了郎效农在博文中回忆的片段。
这场秘而不宣的倒退深层原因有二:一、中国体育界已把“奥运夺金”当成最高甚至某种意义而言是唯一任务,这也是更高层的领导想法,体委大院的人们甚至明言“只要奥运夺金了,哪管你足球有多少人看,人越多,越添乱”。二、那一年,无论高层的人还是事都发生了和红山口不一样的变化,当时中国流行一句“稳定压到一切”,这在社会层面是正确的,但在问题多多正需深化改革的中国职业足球而言,却成为撤退的锣声,从这年开始,原本的红人王俊生屡屡在体育总局领导里挨骂,因为王是想进一步改革的,而体育大形势并不允许他这么做,何况他还犯了一些错误。
让我们来理顺一些历史脉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体育基于从政治和外交上打败敌人并显示新中国存在事实的武器,成立了“国家体委”实行了前苏联式的“举国体制”;二、从1958年与国际奥委会交恶后退出直到1979年整整21年间,中国体育处于世界之外无人知晓的空洞地步,虽然我们也打破了很多世界纪录,但那多是和社会义义阵营中的兄弟们友谊赛中打出来的,至于现在被称为“国球”的中国乒乓,其实在此阶段之前还被我们视为“雕虫小技”,并不在体育部队的主流之中;三、80年代开始,邓小平推动了中国体育第一次春天,但还是为了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舞台,中国足球因无力争夺奥运金牌并没有成为主流社会话题;四、邓小平南巡讲话后,1992年中国足球开始应运改革,出现“甲A”这么激动人心的事物;五、自1997年后,中国足球因为某些高层和社会经济政治原因影响,突然停下改革步子,目的是为了“稳定”。本应该打开的大门被合上了,只是为了民意和一些实际利益,还留着一扇窗,毕竟,据说很能挣钱的中国足协每年要上交相当大一部份钱出来……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保守派的阎世铎和更保守的谢亚龙在之后纷纷来到中国足协了,前者停止升降级是为了稳定,后者干脆全盘把职业足球引入“奥运计划”里,这是因为,政策法规司司长的阎世铎和作为伍绍祖秘书的谢亚龙深得国家体育总局最精髓的精神,当时的中国体育必须做出这种人事任命。
1997年是中国足球的分水岭,它对历史的意义比1992年还重要,王俊生挣扎到1999终于倒下,但事情在金州后就定下了,王俊生屡屡回忆他1995年那次因车祸在昆明撞断胳膊耽搁了中国足球的改革,还有后一年许放的逝世导致好多想法最终没能完成……有一些道理,因为这些偶然的事情,他俩没能在短时间内抓住深化改革的时机,然后就开始接到“撤退令”了。但偶然只是必然的毛细血管,必然就是中国足球从来都是生存于中国体育这个大背景下的小毛虫,“国家体委或国家体育总局搞不好职业足球”甚至会干扰职业足球的开展,这个部级机构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永远也没必要把职业足球运动当成它的行政政绩,原因再简单不过,国家体育总局真正的名字不是“国家体育推广总局”,而是“国家队夺金总局”,负责在奥运会上拿金牌升起五星红旗,而不是负责市场运作和推广基础运动。
这样的性质从人们怀念的“红山口”若干文件里可以发现,虽然文件里也有很多市场、普及的纲领性条款,但那些是应景的虚词,王俊生也必须承认——当时中国足球想搞职业化的初衷是为了刺激中国国家足球队打进世界杯,而不是建立和欧洲同步的职业体制,一切都是围绕着“世界杯”“奥运会”的出线来制订的。
意味深长的是,差不多同时日本也在召开同类会议,但它的核心精神却不是名次和出线,而是职业体系的建立,至于打进世界杯虽然也进入条款,但那属于自然产物。
所以我的观点是:红山口不应该被当成中国足球的职业起点,它一开始就打上行政的烙印,是一次行政命令下的职业足球样板戏,是“洋务运动”,所以最后始乱终弃,对比更足球化的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从而形成两国足球十五年以上的差距,所以当1997年职业联赛已红火搞了四年依然没能进入世界杯后,中国体育界高层首先退却了,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密折子严令王俊生“稳定压倒一切”成为必然,这和当年老佛爷密令停止洋务运动是一回事。
中国足球的原问题是中国体育的原问题,之后,并未进入真正职业改革的如乒乓、跳水、射击、举重等运动队在奥运会世界杯上成为宠儿,这成为一种错误的鼓励,反衬出已经职业化但成绩糟糕的足球的不堪,无人再敢提及足球深化改革的话题,只有阎世铎的《忠诚无悔》和谢亚龙的《孙悟空的产权属于谁》,两本著作其实都是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管理理念的大力维护。
袁伟民先生是中国计划经济金牌战略的集大成者,他把这一点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国家体育总局因为其在中国政治经济的边缘化,其实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中国高层的改革精神,只为奥运金牌负责的他们也没有必要为职业足球负责。
围绕在中国足球身上一再地发生一些“偶然”的事情,比如1952年赫尔辛基(归属体委),比如1992年红山口(为了配合中央深化经济改革和打进世界杯),但中国足球从来没有发生过“必然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国足球从来没有自发的革命过,邓小平要经济改革是因为再不改中国就出大问题了,而中国足球的“经济改革”却只是为了“出线”,它一直在隐约地违背着大的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白岩松说得耐人寻味:中国经济改革的方针是“用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而中国足球却是“用倒退解决改革出现的问题”。我以为这是因为它只是政治经济下面一个民俗化道具,一遇风吹草动就风紧扯乎,当日本足球在“明治维新”时,我们在“洋务运动”,所以不要再美化“红山口”了,如果让我通俗地比喻就是,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目的还是为了过河,但体育总局却要求中国足球“摸着河过石头”,目的是不是为了过河而是为了过石头。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的倒退,不仅是因为有一个根本不该管理足球的体育总局在上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始于1952年的高于体育总局的体育理念。中国体育,其实是一种向政治经济的谄媚。
所以我并不同意我所尊敬的郎效农先生之前一篇博文(也许这并不是他全部的观点),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郎效农主体观点是:“足管中心存在是对中国足协工作的干扰,中国足协只是小媳妇养的,建议实行协会制”(版面有限恕不全文转载)。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足管中心”还是“中国足协”,而在于包括中国足球在内的整个中国体育都有一个原问题,如果取消“足管中心”只保留“中国足协”,那么新的“中国足协”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国情下成为“权力更大的,唯一的,换汤不换药的,不受节制的,新一个足球管理中心”,我不知我这样叙述会不会引起误会,我的意思是:在基本职业体育理念和体育民主化无法得以保证的背景下,取消“足管中心”换以所谓“协会制”只是小媳妇熬成“婆婆”而已,只是从“官本位”变成“权本位”而已,具体的疑问是——协会的主席还是那些有着浓重官本位色彩的前足协官员吗?或者从地方足球界选举贤达比如说迟尚斌?职业足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所谓中超公司还是真正的“职业联盟”?实行“会员等额选举”就能选出真正懂得市场的足协主席吗?
在没有解决中国职业足球“产权问题”,不把它当成一个经济现象实现市场运作,不形成权力对抗和限制,真正还足球于民间,中国足球还是没有出路,摆脱总局领导是中国足协的任务,但不是中国职业足球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否则,怎么解释臭名昭著的“渝沈悬案”“甲B五鼠”“黑哨黑金”“南北分区”这些和国家体育总局并无实质关系的巨大丑闻和职业足球的蛀虫?中国足协,在我眼中,中国足协从来都是一个足球“小总局”,它本身就是“总局”,最多是个焦大,但焦大也是荣宁二府的奴才啊,是体制最忠实的一部份。
毫不否认郎效农先生有益的部份,前足协官员说到这一步值得尊重,但我想说的是——足管中心从来只是帮凶而不是原问题,中国足球应该脱离的是国家体育总局和更大的体育泛政治理念而不是小小的“足管中心”,要抛弃的是中国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体育“举国体制”和行政领导,而不是靠“各会员的等额选举”(他们都是地方行政领导和地方“举省体制”)。
我想我已把这50多年来中国体育有益和无益的简史说得够清楚了,结论是:中国体育是从意识形态而来,当年这并没有错,可现在它应该向市场和民间而去,要把它当成“生意”和“游戏”,这样才能为国增光,才能升华为更高级的独立的体育精神,否则我们只能继续去玩简单化的小众的非世界主流运动的乒乓球和跳水了(此处只说客观事实,无诋毁中国国球和国跳的意思)……
这一篇过多叙述历史情非得已,因为必须从它的来历说清楚才能展开它的丑陋,中国足球必然会成为被抛弃的一个社会现象,这是它的命,它从出生那天就打下政治经济附属的基因条码,是向上层建筑谄媚的另类样板戏,这有点像当年的大寨,大邱庄,或更早的蹴鞠,它们天天在种庄稼或踢球,但它们不是农业革命或足球改革,个中微妙,不容细述了。
下一篇:中国足球,行政不可控资源。
PS:看到有些朋友跟我留言,大意是“不是说过不写中国足球了吗,怎么又写了,言而无信的小人,你要是不写中国足球到哪里去挣钱,我担心你一定会饿的,你是靠中国足球出名的,现在又来骂中国足球,真是一个没良心的东西”。
我的回复:一、朋友您怎么这么着急着让我不写中国足球,比谢亚龙还着急,我在奥运会男足失利后说的原话是:不写中国足球了,但为了不让中国足球那些孙子们太轻松,走的时候一定会写点东西的,也许九篇,也许十篇。“写九篇总结再走”,你去看看百度或我的博客原话吧。我想这是一个评论过十八年中国足球的人责任或惯性,您千万别急着,我一定会离开中国足球的,就像人们一定不会再喝三鹿奶粉一样,不过在不喝之前,您总得让我们来评说它几句吧,这么急哧白咧,不是那个网络上的谢亚龙儿子,就是三鹿家亲戚。
其实,对于我和中国足球的关系我想得很明白,我不走,你们会想我的,我走后,您们会想我的。
二、您能不能换个思路——不是李大眼靠中国足球出名,而是中国足球耽搁了李大眼一十八年,兴许我当年干点别的比干中国足球出名更早呢,之于我足球之外的文字写得怎么样,您最好点进我博客看看,或者买本我的评论集,小说,散文集,突然想起,你说过的这话我的朋友徐涛日前也说过,他说:“你不就是文笔在足球界里算好一点的吗,但随便找个北大中文第的学生也比你写的文字好”,当时我笑了,我想,除北大中文系之外的所有学生们也笑了,徐涛是我的朋友,但这话真的反映出他是前中国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教练。求您了,找北大学生不过瘾,赶紧找个北大中文系教授跟我PK现代汉语写作吧,还有那30个作协主席。
三、我不写中国足球会饿,瞧出您真怕我饿了,是联合国粮食救济委员会派来的吗。汇报一下,足球报给我的年薪差不多税后十四万左右,我很满足,但这是足球报给我的恩惠不是足球给我的,另外给你说个我在足球之外的数字,李寻欢去一年给我四十万书稿费您信么?卖成电视剧再挣三十万你信么?李寻欢今年为了出版我最新的两本集子答应又涨价了,每个字给我三元人民币,这两本集子差不多有二十五万字左右,总共收入就是……您信吗?
您这时一定很生气吧,千万别气着。因为,我已向灾区捐了二十万了。还不算平时其它捐赠款项。
能告诉我ADIDAS三叶草板鞋红黑金三色的介绍吗?或介绍它的网址~谢谢
阿迪达斯小档案
德国运动用品制造商,是Adidas AG的成员公司。阿迪达斯以其创办人阿道夫·达斯勒(Adolf Adi Dassler)命名,在1920年于接近纽伦堡的赫佐格奥拉赫(Herzogenaurach)开始生产鞋类产品。1949年8月18日以adidas AG名字登记。阿迪达斯的服装及运动鞋设计通常都可见到3条平行间条,在其标志上亦可见,3条间条是阿迪达斯的特色。
阿迪达斯原本由两兄弟共同开设,在分道扬镳后,阿道夫的哥哥鲁道夫·达斯勒(Rudolf Dassler)开设了敌对的运动品牌彪马。
1948年,adidas的创办人Adi DasslerDassIer先生用他的名字adi和姓氏(Dassler)的头三个字母组成,合成"adidas"作为商品品牌并申请注册;翌年,adidas的三线商标问世。
adidas的创始者,AdiDassler先生,是一位拥有运动员身份和鞋匠技术的德国人。因为他能充分了解运动员的需要,人有精巧的手艺和发明天才;所以在他的一生中,发明了七百多种与运动有关的专利产品,进而创造了adidas的运动用品王国。Dassler先生在1920年开始手工制作运动鞋,之后,世界各国运动员每每穿著Dassler先生制造的运动鞋在奥运会中获得殊荣;他的名气因此渐渐地在国际体坛响亮了起来。
在1972年,adidas再推出在服装饰品上广泛使用、众所周知的三叶商标。adidas的成功主要归功Dassler先生长子HorstDassler的行销及大众传播天才。Horst了解到促销活动对建立运动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亲自出席1956年在澳洲墨尔本举行的奥运并促adidas品牌,他创新的点子使他成为现代运动行销的鼻祖。随著全球行销网路持续地设立,adidas在运动用品市场日渐举足轻重、享有盛名。
在运动用品的世界中,adidas一直代表着一种特别的地位象征,而这种象征有人称之为「胜利的三条线」。自1948年创立至今,adidas帮助过无数的运动选手缔造佳绩,成就了不少的丰功伟业。因此,adidas也可以说是集合了众人信赖及尊敬的最佳典范。
adidas 创办人Adi Dassler 本人不但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制鞋家,同时也是一位喜好运动的运动家,他的梦想就是「为运动家们设计制作出最合适的运动鞋」。在这个理念下,Adi Dassler于1920年设计出第一双运动鞋,由于他不断的研发,使他所设计的运动鞋获得许多顶尖选手的喜爱,不仅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大放异彩,并从此在运动场上立下金牌口碑。在各界的肯定下,Adi Dassler于1948年创立了adidas品牌,并将他多年来制鞋经验中,得到利用鞋侧三条线能使运动鞋更契合运动员脚型的发现融入设计的新鞋中,于是adidas品牌第一双有三条线造型的运动鞋便在1949年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人们便不断在运动场上见到「胜利的三条线」所创下的胜利画面。
特别是在世界足坛上,adidas所受的支持度更是没有任何一家运动用品厂商可以比拟的。尤其当adidas发表了第一双钉鞋后,更是受到顶尖足球员的支持与喜爱,由1974年于西德所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中,80%以上的出场球员都选用了adidas的足球鞋便可得知当时adidas在世界足坛的威力。而在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地主法国队更是凭借adidas足球鞋优越的性能,发挥了超水平的实力,击败群雄勇夺冠军,法国足球明星Zidane更荣获1998年世界足球先生头衔,再次证明adidas「胜利的三条线」的权威保证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足球以外,adidas在篮球、田径、网球、棒球、拳击、游泳以及最新潮的极限运动等运动项目亦占有一席之地。许多知名的顶尖运动选手都为adidas的品质折服:在篮球圣殿NBA众球星中,曾经叱吒一时的贾霸、知名的安东尼-沃克以及目前相当受瞩目的最有潜力球员Kobe Bryant;在职业网坛中则有已退休的瑞典名将艾柏格、曾经傲视群雌独霸后座的德国”玉罗煞〃格拉芙,以及近年崛起的”英国新希望亨曼与俄罗斯美少女Anna Kournikova以及刚刚网罗的小天后辛吉斯;在棒球场上有夺得1998年美国职棒总冠军的纽约洋基队、拳击场上则有本世纪最伟大的重量级拳击手阿里;在田径场上,adidas的口碑更是由1930年代的Arthur Jonath 延伸到现在的Donovan Bailey、Ato Boldon与 Haile Gebrselassie等人。
此外自1970年世界杯开始,阿迪达斯成为了国际足联官方用球指定赞助商,并为其后每一届世界杯提供比赛用球。
阿迪达斯还赞助了许多运动队伍,比如一些知名足球队及榄球队还有NBA联盟。
由阿迪达斯设计球衣的国家足球队包括中国、香港、尼日利亚、阿根廷、法国、西班牙、日本等。阿迪达斯赞助的足球联赛队伍有切尔西、德国、本菲卡 、拜仁慕尼黑、沙尔克04、马赛、皇家马德里、AC米兰、利物浦、还有我们国内的大连实德、北京现代等。
今日,adidas依然秉持Adi Dassler完美制鞋的理念,不断的与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家与教练交换心得与需求,经过一连串反覆的测试与考验,发展出符合人体工学的各项产品,不但能帮助各类专业运动家们提升运动表现、更能满足一般市场消费者对高品质运动商品的需求。近年来,adidas不仅在设计上、功能上有新突破,代表性的三条线设计概念亦在流行趋势中掀起另一股风潮,席卷时下的年轻新世代形成流行新风格,带领全球运动商品迈向更多元化的远景。
亚琛的亚琛足球
名字 Aachener Turn- und Sportverein
Alemannia 1900 e.V.
绰号 飞鹰(Die Adler)
马铃薯甲虫(Kartoffelkäfer)
成立年份 1900年12月16日
主场 蒂沃利体育场(Stadion Tivoli)
城市 亚琛
主场容量 22,500人
主席 霍斯特·海因里希斯(Prof. Horst Heinrichs)
总经理 约尔格·施马特克(Jörg Schmadtke)
联赛 德国乙组联赛 足球俱乐部在1900年12月16日由十八名高中学生建立。当时已经有一支名为亚琛第一足球俱乐部(1. FC Aachen)的球队,所以这支新足球俱乐部命名为阿勒曼尼亚足球俱乐部(FC Alemannia),是古德国的拉丁语名字。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严重的打击:战前有200多名会员,到战后只剩下37人。1919年年初,阿勒曼尼亚与亚琛人1847体操俱乐部(Aachener Turnverein 1847)合并,成为阿勒曼尼亚·亚琛1900体操俱乐部(TSV Alemannia Aachen 1900)。但是新伙伴的主要兴趣是体操,没有多少共同处,在1924年再次分开。
亚琛位于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交界处,阿勒曼尼亚经常碰到这两国国家的球队,其首场比赛对手正正是比利时的皇家杜哈林(Royal Dolhain FC)。球队在莱茵-威斯特法伦(Rhineland-Westphalia)足总属下的联赛作赛,更于1907年获得首个冠军,其后于1909年加入新成立的德国西部联赛(Westdeutsche Liga)。
由于群众对足球的兴趣增加而令球队稳步扩展,于1921年获得莱茵省际联赛(Rheingauliga)参赛资格,1928年兴建主场球场,更于翌年升级上级联赛(Oberliga)。球队在30年代初期取得一定的成就,曾经晋级德国西部锦标赛(Westdeutsche championship)的附加赛四强。稍后第三帝国重组德国联赛,建立由16队角逐的顶级省际联赛(Gauliga)。
于30年代未及40年代初球队有数个球季在中莱茵省际联赛(Gauliga Mittelrhein)中角逐,并在1938年获得冠军晋级全国锦标赛决赛周。 在90年代下半期经历数个平凡的球季后,主教练瓦尔纳·富克斯(Werner Fuchs)重整旗鼓,改打4-4-2阵式,取消自由人,建造成一队进攻流畅而富吸引力的球队。1999年亚琛表现出色,下半季更为强劲,在球季结束前数周进占榜首,但富克斯不幸在这时身故,全城为之震惊,球队决心克服难关,将升级献给已故的教练。[1]
亚琛在德乙的首年无论在球场上或财政上皆遇上困难,此后数年球队艰苦经营,当违规的财务被揭露,显示球队接近破产边缘而令情况更加恶劣。当由主席霍斯特·海因里克斯(Horst Heinrichs)、主教练迪特·黑金(Dieter Hecking)及经理约尔格·施马特克(Jörg Schmadtke)组成新的执行董事会接手管理后亚琛获得转机,透过改善的财务管理、精明的球员收购及聪明的比赛策略,亚琛在2003-04年球季重震雄风,在德国杯决赛之路先后淘汰慕尼黑1860、拜仁慕尼黑及门兴格拉德巴赫,才在决赛2-3仅负当年德甲盟主云达不来梅。由于不来梅已取得欧联参赛资格,亚琛得以参赛欧洲联盟杯,表现合乎期望,晋级16强阶段才被淘汰。亚琛在德国杯及欧洲的比赛理想表现大大改善球队的财务状况。
2006年4月16日亚琛成为首支确定来季升级德甲的球队,结束亚琛长达36年缺席顶级联赛的等待。 2011-2012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6 13 15 30 47 -17 18% 38% 44% 0.88 1.38 31 主场 亚琛 17 4 6 7 15 24 -9 24% 35% 41% 0.88 1.41 18 客场 亚琛 17 2 7 8 15 23 -8 12% 41% 47% 0.88 1.35 13 2010-2011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3 9 12 58 60 -2 38% 27% 35% 1.71 1.77 48 主场 亚琛 17 7 5 5 30 32 -2 41% 30% 30% 1.77 1.88 26 客场 亚琛 17 6 4 7 28 28 0 35% 24% 41% 1.65 1.65 22 2009-2010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1 10 13 37 41 -4 32% 30% 38% 1.09 1.21 43 主场 亚琛 17 7 5 5 24 24 0 41% 30% 30% 1.41 1.41 26 客场 亚琛 17 4 5 8 13 17 -4 24% 30% 47% 0.77 1 17 2008-2009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6 8 10 58 38 20 47% 24% 30% 1.71 1.12 56 主场 亚琛 17 12 2 3 34 16 18 71% 12% 18% 2 0.94 38 客场 亚琛 17 4 6 7 24 22 2 24% 35% 41% 1.41 1.3 18 2007-2008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4 9 11 49 44 5 41% 27% 32% 1.44 1.3 51 主场 亚琛 17 8 5 4 33 25 8 47% 30% 24% 1.94 1.47 29 客场 亚琛 17 6 4 7 16 19 -3 35% 24% 41% 0.94 1.12 22 2006-2007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9 7 18 46 70 -24 27% 21% 53% 1.35 2.06 34 主场 亚琛 17 5 4 8 28 37 -9 30% 24% 47% 1.65 2.18 19 客场 亚琛 17 4 3 10 18 33 -15 24% 18% 59% 1.06 1.94 15 2005-2006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20 5 9 61 36 25 59% 15% 27% 1.8 1.06 65 主场 亚琛 17 12 1 4 31 13 18 71% 6% 24% 1.82 0.77 37 客场 亚琛 17 8 4 5 30 23 7 47% 24% 30% 1.77 1.35 28 2004-2005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6 6 12 60 40 20 47% 18% 35% 1.77 1.18 54 主场 亚琛 17 9 3 5 40 22 18 53% 18% 30% 2.35 1.3 30 客场 亚琛 17 7 3 7 20 18 2 41% 18% 41% 1.18 1.06 24 2003-2004德丙 联赛积分球队名称 赛 胜 平 负 得 失 净 胜% 平% 负% 均得 均失 积分 总成绩 亚琛 34 15 8 11 51 51 0 44% 24% 32% 1.5 1.5 53 主场 亚琛 17 11 4 2 29 14 15 65% 24% 12% 1.71 0.82 37 客场 亚琛 17 4 4 9 22 37 -15 24% 24% 53% 1.3 2.18 16
汉诺威96足球俱乐部的球队历史
二战前
汉诺威96成立于1896年4月12日,当时球队的名称叫做汉诺威人1896俱乐部。1878汉诺威德国人俱乐部的创始人费迪南德-威廉·弗里克是俱乐部的发起人。俱乐部创立之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田径和橄榄球上。直到1899年,足球才成为俱乐部经营的项目之一。1902年,汉诺威日耳曼尼亚1902俱乐部中的一部分宣布并入汉诺威96。剩余部分则组成汉诺威人球类竞技俱乐部。1913年,汉诺威96与汉诺威拉1898球类俱乐部宣布合并(后者是于1905年由汉诺威1898汉诺威拉足球俱乐部和汉诺威BV俱乐部合并而成),从而成立了汉诺威1896体育俱乐部。
汉诺威人俱乐部的主色调为黑白绿,但该队却身着蓝色队服比赛。而汉诺威BV俱乐部则身着红色队服。合并之后的俱乐部采用黑白绿作为俱乐部的主色调,但球队出场比赛时却身着红色队服。球队因而得名“红军”(德语:Die Roten)。球队的第三款队服才采用俱乐部的主色调。
上世纪初,汉诺威96曾多次杀入国家联赛附加赛,但遭到了不伦瑞克足球俱乐部的淘汰。两队的仇恨就此结下,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进入20年代后,汉诺威96逐渐壮大,球队终于得以杀入国家联赛。
1933年,第三帝国时期的德国足球联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制,分立为16个顶级联赛。汉诺威96则被分入了下萨克森州联赛。1935年,他们杀入了该地区联赛的决赛阶段,并得以在次年作为代表参加国家联赛。1938年,汉诺威96首次获得德国国家冠军,这也成为德国足球历史上的一大冷门,当时他们击败了不可一世称霸德国足坛的沙尔克04。双方战成3比3之后,不得不进行重赛。结果汉诺威96以4比3击败对手捧得冠军。1943年,球队参加新成立的下萨克森州联赛。
二战后
汉诺威96与当时德国多数的组织机构一样在战后由于德国被盟军占领而被迫宣布解散。1945年8月,一支由当地人组成的球队开始形成。1个月后,由汉诺威96和汉诺威亚美尼亚球员联合组成的球队与英军组织的球队进行了当地战后的第一场正式足球比赛。1945年11月11日,汉诺威96以汉诺威人SV俱乐部的形式重新组建。1946年4月27日,球队恢复了战前所采用的俱乐部名称。
1947年,俱乐部重新投入联赛,参与当时组建的北区上部甲级联赛,但随即降级。1949年,汉诺威96又凭借优异的表现重返甲级联赛。1954年,汉诺威96杀入德国国家决赛,以5比1完胜凯泽斯劳滕。而当时的凯泽斯劳滕队中云集了五名后来于同年为德国捧得历史上第一座世界杯冠军的球员。
1963年,德国足球甲级联赛正式成立,云集了当时国内的16支顶级球队。而当时的汉诺威96则参加乙级北部地区联赛。但次年,球队就得以成功升级。1964年,球队挺进德甲联赛。而场均46000名观众也为俱乐部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此后的10年时间,汉诺威96始终在德甲联赛中占据一席之地,直到1974—75赛季,球队不幸降入德乙联赛。次年汉诺威96杀回德甲但又随即降级。此后的20年时间里,球队有整整17年都在德乙联赛蹉跎。
复兴
上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汉诺威96饱受财政问题困扰。1992年,汉诺威96一路高歌猛进,拿下当年的德国杯冠军,进而成功避免了球队破产。汉诺威96先后淘汰了多特蒙德、波鸿、卡尔斯鲁厄、云达不来梅和门兴格拉德巴赫,成为德国足球历史上首次捧得德国杯冠军的德乙俱乐部。球队夺冠的头号功臣是门将约尔格·希弗斯。他在半决赛的点球大战中先是扑出了对方的两记点球,随后亲自操刀命中,打进制胜一球。而决赛同样是在点球大战中,他再度两次救险帮助球队拿下冠军。
球队随即陷入低迷。1996—98赛季球队更是一度降入丙级北部联赛。期间正好赶上球队的俱乐部百年庆典,这也一度成为敌对球迷的笑料。之后,球队着力培养年轻球员,队伍的面貌也焕然一新。当时的不少年轻球员后来都入选了德国国家队(包括杰拉尔德·阿萨莫阿、塞巴斯蒂安·凯尔和法比安·恩斯特)。1998年,球队重返德乙联赛。2002年,汉诺威96强势回归德甲,球队在当年德乙联赛中狂揽75分。
此后,球队一直稳居德甲中游,期间俱乐部也经历了多次换帅。2006—07赛季,由于战绩糟糕(开局三连败,净丢11球),彼得·诺伊吕勒被俱乐部解职。迪特·黑金接过帅印。2007—08赛季,在一系列热身赛中球队相继战胜了格拉斯哥流浪者足球俱乐部和皇家马德里。但球队在联赛开局阶段却表现平平。之后球队豪取三连胜,其中就包括2比0战胜卫冕冠军斯图加特。汉诺威96也得以位居积分榜前六。但冬歇期结束后,球队却出现大幅滑坡。不过在赛季末段,汉诺威96适时反弹,在最后的11轮比赛中仅仅输掉2场,以49分的成绩获得联赛第八。
2008—09赛季,汉诺威96开局不利。但球队经过调整之后迅速触底反弹,期间曾以5比1横扫门兴格拉德巴赫,1比0在主场20年来首次战胜拜仁慕尼黑,3比0击败汉堡足球俱乐部。但汉诺威96在冬歇期开始前还是位居积分榜下游。下半程联赛开始后,汉诺威96优异的主场表现令其他球队刮目相看,但糟糕的客场成绩依然令他们难有作为。凭借在联赛最后几轮一场宝贵的客场胜利,球队安全上岸,以第11名结束当年德甲征程。该赛季由于几名核心球员因伤缺阵而导致俱乐部状态大起大落。
2009—10赛季,球队开始使用传统色调的客场队服和第三款队服。约尔格·施马特克就任俱乐部技术总监,俱乐部开始逐步调整发展策略。球队从勒沃库森相继签入卡里姆·哈吉和康斯坦特·贾克帕,从因戈尔施塔特足球俱乐部买下瓦尔德特·拉马。球队在揭幕战0比1不敌柏林赫塔足球俱乐部,在主场1比1战平美因茨足球俱乐部。随即主教练黑金主动递交辞呈。助理教练安德里亚斯·伯格曼接替了他的职务。赛季中段,汉诺威96再度陷入伤病困扰,期间球队更是经历了德国国门罗伯特·恩克因自杀不幸离世的打击。米尔克·斯洛姆卡在冬歇期结束后取代伯格曼出任球队主帅。阿罗纳·科内和埃尔森相继加盟球队以进一步充实阵容。
整个赛季,汉诺威96都在为保级苦苦挣扎。但在联赛收官阶段球队接连取得关键性胜利,最终成功保级。2010—11赛季,汉诺威96令整个德甲赛场眼前一亮,球队连战连捷,一度在积分榜上压制德甲巨人拜仁慕尼黑。赛季结束后,汉诺威96位居积分榜第四,19年来首度挺进欧洲赛场。
2011—12赛季开始后,汉诺威96延续了上赛季的良好状态,主场2比1击败霍芬海姆足球俱乐部,客场2比1挑落纽伦堡足球俱乐部。在欧联杯附加赛中,球队以3比2的总比分击败西甲塞维利亚足球俱乐部,顺利挺进小组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